成都股票配资公司
编者按
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。80年前,面对日寇的野蛮侵略,在我党倡导、建立并维护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,中华儿女同仇敌忾,经过14年浴血奋战,彻底打败了侵略者,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。在全国抗战中孕育的伟大抗战精神,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。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,天津滨海地区人民在我党组织领导下,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战洪流,为全国抗战胜利做出了应有贡献。区委组织部、区委宣传部、区委党校(区委党史研究室)、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《抗战烽火滨城记忆》专栏,撷取天津滨海地区抗战的烽火硝烟战场、重要历史事件和英勇革命事迹,重现滨海地区人民浴血奋战、夺取胜利的英勇壮举、精神风貌和宝贵经验,目的是铭记历史、缅怀先烈,汲取力量、开创未来,敬请广大读者关注。
洋闸又称为马圏引河闸,是天津境内第一座新式钢筋混凝土水闸。洋闸,这个抗日战争的旧战场,是镌刻在大港土地上的一块独特丰碑。
建于民国六年的洋闸,见证了二十九军黄维纲旅与日军那场血战
提起洋闸的建造原因,还得从它控制的马厂减河的历史说起。那是李鸿章淮军的一部——“盛字军”驻扎小站后,兴建的农业水利工程的一部分,由于国力衰微,直到民国八年(1919年),才由熊希龄为会长的“顺直水利委员会”主持修建完成。该闸聘请英国人设计,法国人施工,所用建筑材料也皆由外国采购,五座大闸门是厚重的钢板做成,闸门采取电动开启,这在当时是很新颖先进的,因此人们习惯称它为“洋闸”。
1937年“七七事变”后,二十九军经宛平、卢沟桥、天津的几场血战,减员不少,但是士气高昂,军长宋哲元满腔愤怒的挥手写下一幅大字:宁为战死鬼,不做亡国奴,并让文书抄送全军各旅。当时小站的驻军是二十九军黄维纲旅(112旅),黄维纲旅长亲手把那副大字挂在旅指挥部东山墙上。8月初,日寇在津又以重兵南下,进攻小站。
黄维纲旅怕伤及百姓,没有在小站和日寇交战,而是把部队埋伏在距小站八里的西小站。他们见日寇未敢出镇追击,午夜时分就派一营战士突然回师,携带者百姓捐助的门板,铺在壕沟上,冲杀进日寇留守在小站的驻地,50多名鬼子成为二十九军战士的刀下之鬼。
小站战罢,黄维纲旅依军令向马厂集结,行至洋闸附近与2000多名日寇相遇。二十九军将士在马厂减河南与河北的日寇展开激战,两军对河上的通道洋闸展开了争夺,洋闸铁质的闸板被打成了蜂窝。傍晚,黄维纲把部队后撤约一里,进入挖好的战壕阻击日寇,日寇几次冲锋都没能冲破二十九军阵地,日寇见占不到便宜,夜里又怕偷袭,只好退回减河北岸。
战士们正在渡过马厂减河渡口
为掩护大部队撤退,午夜,一位营长率领百余名敢死队队员,抱定死志,过河杀入敌营,他们在敌营反复冲杀,战士重伤者便横刀自尽,敢死队员全部为国捐躯,无一偷生,此役歼敌二百余人,锋利的大刀及战士们视死如归的锐气,把日寇吓破了胆,再不敢向二十九军追击。
残暴的日寇将隐蔽在庄稼地中不能行动的二十九军伤员搜出,全部用刺刀捅死,为了恐吓马厂减河沿岸百姓,又将二十九军战士悉数抛入河中,鲜血把洋闸至潮宗桥十余里的河水都染红了,沿途百姓偷偷地打捞掩埋烈士的遗体,由于遗体太多,部分战士的遗体没来得及打捞就随河水飘走。小站从盛字军时期开始,就有箪食壶浆为战士壮行的习俗,小站大桥上河岸边,跪满了镇里的男女老少,他们把茶水举过头顶再缓缓倒入河中,祭奠这些为国捐躯的烈士,桥上桥下哭声一片。
历经八十余年漫长岁月的风吹雨打成都股票配资公司,二十九军抗击日寇的战壕仍清晰可辨。原来,当地有一条不成文的村规民约:谁也不许去打扰这些忠烈健儿当年抛洒热血的地方。[区委党校(区委党史研究室)供稿]
金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